這些因素共同交織,讓國際經濟形勢撲朔迷離。
但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,無論是國內研究機構還是國際權威機構,對中國經濟都堅定唱多。
雖然各方分析方法和依據不盡相同,但對中國三季度經濟卻一致看好。
國泰君安——三季度經濟進一步抬升,主要動能是房地產和基建投資,受益于年內信貸政策和配套的財政刺激政策。預計三季度GDP單季度增速將回升至5.3%,全年累計增速轉正。
中銀證券——此前持續低于市場預期的需求,在8月出現復蘇跡象,且生產端恢復較為平穩,8月出現進一步上行的跡象。加之外需的持續恢復,預計三季度GDP實際同比增速回升至5.7%。
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——從外貿形勢看,相比二季度,7、8月份貿易順差持續擴大,外貿將進一步支撐經濟增速回升。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大概率繼續提升,預計增速為5.2%。
我們統計了截至10月14日國內16家市場研究機構和學術研究單位對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速的預測。14家機構一致認為三季度GDP增速有可能升至5%及以上。
國際權威機構也對中國經濟持樂觀態度:OECD(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)發布的《經濟展望中期報告》指出,按照目前的經濟和疫情態勢,中國將是2020年二十國集團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。
IMF(國際貨幣基金組織)發布的世界經濟前景最新報告表示,今年,中國將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保持正增長的國家。報告預計,今年中國經濟將增長1.9%,明年將達到8.2%。
9月28日,世界銀行發布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形勢報告,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上調至2%,比6月上調1個百分點。
20張圖告訴你中國經濟緣何“逆風成長”
為何國內外機構一致唱多中國經濟?我們可以從經濟運行宏觀和微觀數據中尋找答案。
深入研究7~9月的一系列經濟數據,我們不難看出,中國經濟早已開始復蘇。
——PMI
眾所周知,制造業PMI是判斷產業發展和經濟前景的先行指標。一旦制造業PMI連續3個月以上運行在50%的榮枯線上景氣區間,就可以判斷出經濟已經出現趨勢性向好變化。
而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三季度各月份PMI數據看,其延續了自今年3月起的景氣態勢,全部位于50%的榮枯線上。
如果說一、二季度PMI指數的特征是“大逆轉”,那么三季度PMI指數用“復蘇鞏固”概括則最為合適。盡管當中出現過微幅波動,但這三個月的PMI全部高于51%。上次出現這樣的現象,還要追溯到2018年。
制造業PMI連續7個月位于榮枯線上,也創下2018年12月以來最長紀錄。
由于制造業PMI走勢和GDP走勢具有高度關聯性,因此上述數據也預示著三季度GDP表現將強于二季度。
疫情期間,服務業承受了較大沖擊,但在疫情控制取得階段性成果后,服務業等行業的復蘇態勢要比制造業更為迅猛。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非制造業PMI數據顯示,進入今年三季度,該指數連續兩個月攀上55%的高景氣區間。
其中,9月份更是達到55.9%,創下2013年12月以來最高水平。
——消費和投資
今年二季度,中國經濟增速實現轉正。但不少人發現,反映生產的工業增加值增速屢屢“飄紅”,而反映需求和消費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卻遲遲沒有恢復。兩大指標“一冷一熱”,反映出復蘇進程中需求端和供給端不平衡的現實。
但在三季度,這一形勢發生可喜的變化。
聲明:本媒體部分圖片、文章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與我聯系刪除。